15万加币奖学金!一名科研小白的华丽逆袭-欧洲杯投注网址

15万加币奖学金!一名科研小白的华丽逆袭-欧洲杯投注网址

今天是:

15万加币奖学金!一名科研小白的华丽逆袭

发布日期:2020-03-26  来源:物联网工程学院   文:王雪冰 图:王康,审核:耿向阳

研一,他是科研小白,不懂什么是sci,什么是算法;研二,他自己联系国外导师,用六个月的时间,在此前从未接触的领域发表国际论文;研三,北美顶尖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将为他读博期间提供15万加币(约合人民币75万元)的奖学金……如果不是亲眼见到王康,你不会以为这三个并列的故事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了解他的起点,你就知道他的进步不能用“阶跃”形容,简直就是质的飞跃!科研小白与学术大牛的距离有多远?两个身份间的巨大差别要用怎样的投入去填补?

有一个不知所终的心愿

“周老师,我将来想到国外读博。”研一学生刚进实验室没几天,周治平教授便召开组会,请实验室的同学谈谈读研期间的规划。会后,这个声音格外热情洋溢的大男孩给周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刚成为研究生,大家都抱有一些对于学术生活的热忱和憧憬,表达过类似想法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的。”周教授说。但是令他越来越意外的是,这个叫王康的学生竟是个实干派。

彼时的王康,刚刚经历了一场让他回想起来还有点心惊胆战的大考。那是研究生的招生考试,王康的初试成绩很不理想,以倒数第五的名次进入了复试。得知这一消息,他无比沮丧迷茫,要知道因为是跨专业考研,复试科目的内容他更是从未涉猎过,想要在复试中“一雪前耻”的可能性太渺茫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于是,他在江南大学“安营扎寨”下来,不分白天黑夜地泡在图书馆,趁着中午学长学姐有休息时间就赶紧揣着书本厚着脸皮去请教,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梳理复试科目,学习重点内容,最终以复试第一、总成绩第五的名次进入了江南大学。

来到实验室之后,王康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础与其他同学比还有一定差距。尽管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周教授帮助王康制定了发表sci英文期刊的“小目标”,可是王康心里直冒冷汗,此时他不懂算法,更不知道什么是sci。导师的期许是压力,但毕竟也是鼓励。即使知道对这一阶段的自己来说,发表sci英文期刊的难度有多大,但是王康觉得,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难度是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渐渐稀释的,只要自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踏踏实实地钻研,总会有收获。他没有被巨大的挑战吓得坐立不安,而是踏踏实实地坐上了阅读文献的冷板凳。每周,周教授还会在实验室的群里分享学术前沿论文,一开始王康觉得这简直堪比无字天书,太多的学科专业性名词充斥其中,让他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但是他坚持不用翻译软件的整篇翻译功能去阅读文献,而用最笨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理解去把握文章,不放过任何陌生的专业性名词,不仅要弄懂它的意思,还要以这个单词为关键词主动再去搜集更多论文阅读。

许多研究生往往在选题上遭遇很大挫折,他们总想一针见血地找到最感兴趣、最契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方向,吝惜自己在广泛的文献阅读方面投入的精力成本。随着阅读文献的规模越来越大,王康却深刻体悟到,读文献是一切科研的地基,它虽不在地表之上,肉眼不可见,但是它埋得越深、越牢固,才能有助于盖起更高的楼。磨刀不误砍柴工,知识是触类旁通的,正是由于在科研领域见过些世面,王康才能较为精准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同时又具有可开展性的方向:智慧医疗。

即使后来发表过国际论文,但对于王康来说,写作第一篇论文的过程更让他记忆犹新。周治平教授一向以严谨著称,每周例会都留出大段时间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课题进展,王康便以周为单位规划自己的学习研究进度,总暗暗跟自己较劲,希望这一周比上一周有更大进步;而导师细心挑出的不足,又成为王康下一周奋斗的动力来源。经过反反复复地打磨,他的第一篇论文初稿终于诞生了。周老师耐心地在初稿上提出指导意见,告诉他哪里还需要补充什么实验,参考文献的选取规范,甚至具体措辞要怎么把握……王康到现在依然保留着有导师密密麻麻的批注的初稿,他说,这篇文章不仅是他学术研究的教科书,更让他不忘来时的路。周教授锱铢必较的钻研态度,让王康渐渐领略到科研的魅力,做科研就要做好成为长期主义者的打算,要跳出短期功利视角,不追求即时结果,甚至有时候根本就不追求结果,褪去浮躁不安,在笃定中静静努力,在点滴间持续精进,才有可能为快速成长加码助力。

新挑战意味着新可能

“在周老师的实验室,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只算完成一个基本任务,万里长征才迈出一步。”度过研一之后,王康开始规划新一年的学习生活。在优秀的学长学姐的带动下,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有资本可以原地踏步,出国留学的愿望越发强烈焦灼。

想要出国留学,需要先想办法去体验国外的科研环境氛围。王康的目标很清晰,于是立刻着手尝试联系国外导师。他先后发了十几封邮件,每封邮件都按需针对对方专攻的研究领域,凸显了自身的匹配技能。原本以为,发送了十几封邮件,可以保证命中率了,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邮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再试一试,即使还不成功,无非就是接受跟现在的处境一样的结局。于是,王康又发了一份邮件给了滑铁卢大学的教授。至此,事情出现了转机。

教授看中的是王康在ar技术方面的研究。“自学ar技术,也要得益于周老师的启发,他总跟我们说,做研究工作,既要懂得聚焦,又要懂得去学点暂时看来‘无用’的东西,为更大的研究格局埋线铺路。”于是,平日里在阅读文献之余,王康也会利用实验室设备,尝试自主开发应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他自学开发ar程序,渐渐地喜欢上了开发各式各样的ar应用,为了能够看到亲手打造的图像出现在ar头盔中,他能够忍受对着技术文档改bug的枯燥历程。

无心插柳柳成荫,王康不曾想到,这个在不知不觉间倍速发展起来的“外挂”,竟让滑铁卢大学的教授如此感兴趣,他激动地彻夜难眠。视频面试通过后不久,王康赢得了6个月短期交流的机会,立即启程飞往加拿大,开启新的项目研究。来不及领略异国风光,甚至来不及欣喜若狂,王康一落地便扎根在了实验室。国外导师交给王康的任务是利用ar技术构建飞行员辅助操作系统。虽然对ar开发有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个课题对王康来说依然是个难题。提起飞行员辅助操作,他的头脑中一片盲点,完全没有概念。又一次从零开始,王康丝毫不觉得气馁,这种不多见的新奇体验完全激发了他的钻研热情。王康一方面跟随导师一次又一次地去飞行模型驾驶实验室实地参观,一方面着手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国内外在研究领域发展的情况,终于由一无所知到对课题有一定了解。简单说来,王康所在项目组的课题是开发一款ar应用,帮助菜鸟飞行员模拟试飞环境进行飞行训练。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系数却不低。他们需要利用ar技术将虚拟元素或提示增加在现实环境中,使得新手飞行员采用的飞机仪表盘上会出现必要的训练提示。他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沉浸式的环境,同时又允许用户与真实世界交互,整个系统就是一个用ar技术打造的创建虚拟元素与现实的混合体。此外,为了实现飞行员自主控制操作进程,应用的开发还需借助ar设备hololens可进行语音交互的优势,实现用户以语音命令控制操作系统。

在国外,王康更加惜时如金,他不想两手空空,无功而返。科研工作没有一蹴而就的,每次在教授召开的例会上,项目组都会开启头脑风暴,讨论系统完善、功能设置的问题。而每一次的讨论都意味着将推倒前面的部分工作,加入新的设计元素,也就意味着王康需要重新修改代码,在修改中绞尽脑汁对付新的bug。“设计→讨论→修改→解决问题”整个研究过程看似开启的是循环模式,可是王康心里清楚,他们的研究过程其实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次的小挑战孕育的都是大改善。此外由于之前没有开发过语音交互,王康又一次开启疯狂的自学模式,通过查阅大量关于hololens的英文开发文档资料,一步一步试错。他觉得敢于及时否定不合适的方案,敢于轻装上阵从头再来,这本身就是在向成功一步步靠拢的过程。事实上,王康说,研究做到这个程度,他已不需要用“坚持”“奋斗”等信念鞭策自己,“学术的魅力在于,一旦有了良好的开始,就会‘身不由己’地持续前行,你会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环境匹配。”

经过三个月的系统开发和调试,一个月的实验,两个月的整理论文,王康的论文最终发表在hfes(international annual meeting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会议(ccf b类会议)。该会议由美国人因工程协会举办,是人因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也是该领域的顶级期刊,级别相当于sci 2区文章。除了这个项目,王康还和当地学生合作了一个vr项目,研究不同交互设备(xbox, htc vive, leapmotion)在vr场景中对人的沉浸度的影响,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投到了chi play conference,目前正在审核中。

很多时候,那些所谓改变人生的好的结果,不是刻意追求来的,你会遇到什么风景,根本无从知晓;有时候,那些好的结果也需要刻意追求,只有通过持续性的努力拼搏,做对了、做好了某些事,一些非期然结果才可能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当梦想照进现实

随着交换期临近尾声,王康专门挑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好好逛了一下滑铁卢大学。这所加拿大的研究型公立大学,一直稳居麦克林杂志评选的加拿大综合性大学排名的第3位,是北美地区顶尖高校之一。该校的科技气息浓厚,物理系教授唐娜·斯特里克兰还是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学校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科教学水平居世界前列,其毕业生也深受科技企业欢迎,微软公司前主席比尔·盖茨访问滑铁卢大学时提到,滑铁卢大学是微软招聘毕业生最多的学校之一;而根据2018年谷歌员工毕业院校排名,滑铁卢大学排名世界第13位。王康太想能够继续留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深造。临行前,他和国外导师讲了自己的愿景和科研规划,没想到,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他十分肯定王康在交换期间的研究表现,并且在得知王康想继续做智慧医疗方向的研究后,积极将他推荐给学校的另一位研究方向相似的导师。

本以为拿到了通行证,没想到新导师在面试时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他要求王康在一周内阅读指定的三十篇英文文献,并从中找出研究创新点写一篇proposal。梦想就在眼前,王康当然不会让它失之交臂,尽管这项任务压得他喘不过气,但他还是通宵达旦地从结构、措辞、创新点等方面数十次修改,最终拿出了一份令导师满意的proposal。此外,导师还要求他在雅思考试中达到合格的语言水平,王康又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在一个月内埋头苦学,最终得到7.5分总分并且小分不低于7的成绩。至此,王康终于为自己的研究生阶段画上圆满句号,如愿以偿拿到了攻读博士的offer。不可否认,在接下来的科研道路上,他将迎击更大的挑战,需要时刻有对时间的掌控意识,以及永不放松的自律精神,“但是吉姆·罗恩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得承受两种痛苦之一,纪律的痛苦和后悔的痛苦,差别在于,‘纪律是几盎司,而后悔是几吨重。’”

在第一时间分享了王康的喜讯后,导师周治平评价道:“王康同学在得知考上本校研究生以后,主动来实验室了解相关研究内容,很早就确定了个人研究方向和出国升学的预期目标,计划合理且有前瞻性。他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对科研抱有很大的热情。不仅在专业课程上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提升个人学术能力,而且积极参加实验室正在进行的项目开发,具备较强的应用设计水平。他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较早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并根据项目实践经验,参加省研究生学科竞赛获得奖项;还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和软件著作权登记,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他还申请了国外高校留学交流项目,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国际前沿研究的进展,为个人的升学道路埋下伏笔,未来有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2020的开篇,我们听闻了太多噩耗,但再严重的疫情也抵挡不了物联学子发展成才的脚步。王康用行动告诉我们,想要的成绩,立即去做,不必沉迷于过往的脆弱中;再远的路,一步步走,不必踟蹰于眼前的困顿。希望每位青年学子都能如此这般,打开“自律、改变、增值”的强化功能,赢得人生的主动权。

ar项目和实验者合影(左一)

调试ar项目软件程序

参加首届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科研创新实践大赛参赛人员和指导老师合影(右二)

参加首届江苏省研究生视觉创新实践大赛参赛人员合影(右二)

2018年无锡物联网博览会志愿者(最后一排左三)

阅读() (编辑:物联网工程学院)

2024欧洲杯买球软件的技术支持: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网站地图